获取
文摘阅读:
全文阅读:
下载:
第三方链接:
1700450982
广西
S96
应用技术
内陆渔业
公布年份:2017
成果简介: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该项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追加2015年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资金的函》(桂财农函〔2015〕271号)文件要求进行立项,并与委托业务管理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签订合同,合同编号桂渔牧科201521055,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引种与资源研究室承担完成。项目起止时间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项目背景:长吻鮠对水源水质要求甚严,对溶氧的要求稍高,因此进行池塘底部微孔增氧高效养殖模式的推广与示范,已是势在必行。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技术是近几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全国水产养殖中进行大力推广的一项养殖新技术。与过去水产上使用的水车式、叶轮式增氧机相比,“微孔增氧”技术具有增氧区域范围广,溶氧分布均匀,噪音小等优势。通过空气压缩机将空气注入放置在池塘底部的纳米管增氧盘里,利用纳米管的微孔增加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和停留时间,不仅提高了溶氧的利用率,还能对底部有机物进行分解,有效解决了投料区溶氧低、水体温差、水层溶氧差等问题。通过底部充气增氧,改善池塘底部的水质条件,增加底部溶氧,减少有害气体的存在,从而使养殖达到减少病害、提高产量的目的。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溶解氧是水产动物的一种限制因子,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水产动物的生长、消化酶活力及消化吸收率、呼吸代谢耗氧率、对氨氮和亚硝态氮的耐受性等许多生理活动都与溶氧水平有关,说明溶氧水平也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生理、免疫机能。微孔增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高效水产养殖模式与传统表层增氧方式之间不适应的问题。应用微孔增氧曝气技术进行长吻鮠高效养殖,可以有效提高整个水体尤其是下层水体的溶氧量,溶氧均匀,通过气泡上升还带动水体循环,明显改善底层水质,抑制水体有害物质的产生,并减少养殖疾病的发生,有利于促进长吻鮠的鱼体生长,还可减少因机械噪声而产生的养殖动物应激反应,提高长吻鮠单位面积养殖密度、成活率及饲料利用率,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水产品产量和效益。性能指标:长吻鮠高效养殖模式推广示范点5个;项目组分别在武鸣区、横县、龙州县、平南县、桂平县以及陆川县等开展示范点6个,示范点的养殖面积26.9亩。形成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模式1套;项目组利用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技术,结合放养长吻鮠大规格鱼种的方式,总结出高产高效养殖长吻鮠技术模式1套。利用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技术示范养殖面积25亩,亩产达1500~2000公斤;专家组在广西水产引育种中心武鸣基地随机抽取长吻鮠商品鱼32尾,平均体重1125.1克,平均体长40.3厘米;根据在武鸣基地现场的抽样测算,亩产达2536.13公斤。发表论文1篇:在科技核心期刊《水产科技情报》发表。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项目的实施,可以提升解决高效增氧实用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增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对高效增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的能力;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活动,创建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示范典型,集成组装高效增氧养殖技术,探索适合广西的适宜高效增氧技术推广模式,将水产养殖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池塘管道微孔增氧技术不但可以应用于长吻鮠高效养殖模式的集成推广,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水产养殖品种,有利于促进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有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程,为广西渔业发展发挥示范应用的作用。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长吻鮠对水源水质要求甚严,对溶氧的要求稍高,因此进行池塘底部微孔增氧高效养殖模式的推广与示范,已是势在必行,微孔增氧技术有效解决高效水产养殖模式与传统表层增氧方式之间不适应的问题。微孔增氧曝气技术进行长吻鮠高效养殖,可以的有效提高整个水体尤其是下层水体的溶氧量,溶氧均匀,通过气泡上升还带动水体循环,明显改善底层水质,抑制水体有害物质的产生,并减少养殖疾病的发生,有利于促进长吻鮠的鱼体生长,还可减少因机械噪声而产生的养殖动物应激反应,提高长吻鮠单位面积养殖密度、成活率及饲料利用率,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水产品产量和效益。长吻鮠对溶氧要求高,因此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供氧不足产生应激性,导致体色发白,买相差,严重影响高品鱼价格,长吻鮠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小瓜虫病和锚头鳋病的影响,导致表皮增厚,粘液较多,受伤容易形成白斑,影响销售和养殖热情,市场上销售的鱼苗鱼龙混杂,对保种方面不够重视,导致性状分离严重,为规模化推广长吻鮠高效养殖,需开展长吻鮠的种质提纯复壮和抗逆性选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