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
文摘阅读:
全文阅读:
下载:
第三方链接:
[成果]
1700510464
河南
S85
应用技术
渔业服务业
公布年份:2017
成果简介:该项目受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新发人兽共患虫种-兔隐孢子虫宿主适应性遗传基础研究(31172311,62万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子课题-重要寄生虫病检测和监测技术研究(2008ZX10004-011,30万元)部分资助和自筹经费的基础上完成的。寄生虫病在中国流行广泛,在中国畜禽上已查清的寄生虫就有2169种,很多是人兽共患寄生虫。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对家畜家禽的寄生虫病流行情况和防控研究很多,获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和传染病比较起来,鲜有畜禽规模暴发寄生虫病的报道。而对动物园动物和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等处的动物寄生虫流行情况和人兽共患病原缺少综合调查和防制研究,该项目自2005年初至2015年底,先后采用寄生虫形态学检测、PCR、多位点序列分型等方法对来自河南、广西、云南等8省/直辖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中心66种鸟类、22种灵长类、22种草食动物、40种野生动物等共6825份粪便或血液样品进行了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虫种鉴定及部分原虫的基因分型。1、发现被调查动物寄生虫感染率为11.9%-100%,且混合感染在野生动物中普遍存在。监测到的寄生虫种类分别属于4纲29个种,其中原虫8种、线虫14种、绦虫6种和吸虫(未鉴定到种)。其中球虫、线虫是多数动物优势流行种类。2、在国际上发现8个寄生虫新种:水貂单孢子囊球虫,南非长颈鹿嗜吞噬无浆体、泰勒虫,灵长类等孢球虫,蛇住肉孢子虫和3个艾美尔球虫新种。发现毕氏肠微孢子虫17个新基因型,其中,非人灵长类7个(CM1-CM7,其中4个新基因型属于人兽共患种类)、蛇4个(CRep-1~CRep-4),羊驼、虎、狮、袋鼠、牦牛、黑熊、孔雀等多种动物的6个新基因型(CHALT1, CHP1, CHY1, CHB1, CHK1、CHK2)。3、在国内首次发现宠物丝毛鼠存在4种人兽共患寄生虫(泛在隐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短膜壳绦虫),仓鼠中6种(隐孢子虫、贾第虫、短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管状线虫和四翼无刺线虫),太行猕猴中5种(阿米巴原虫、鞭虫、泡翼线虫、蛲虫、和蛔虫)。4.研究制定了不同动物肠道寄生虫综合防制方案,与郑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动物园等省内外十余家单位进行合作推广,通过检查动物用药前后粪便虫卵数或卵囊数的变化评价用药效果。综合防治方案经多次实施验证,驱虫效果显著:动物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逐年明显降低,避免了动物因寄生虫发病甚至死亡的发生。在控制人畜共患寄生虫感染、减少动物园经济损失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经推广应用到全国20余家科研单位和若干养殖场家;发表论文29篇,其中SCI论文7篇(其中一篇在JCR1区),SCI论文合计影响因子16.2,被引用次数90次;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9篇,被引用133次。项目实施过程共培养研究生5名、博士生3名。2016年9月,受河南省科技厅委托,河南省教育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一致认为该项目选题正确、创新性强,技术线路合理,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种类和基因型鉴定研究居国际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