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将资源作为各种经济活动产出的投入,在产出结构以及生产方式不变的条件下,环境恶化不可避免地与所有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规模的工业活动已经逼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极限,威胁到全球人类生存。我国当前既存在早期工业化国家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的问题,又存在后工业化国家资源浪费、消费过度的问题,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能源环境效率是我国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阶段如何客观评价目前我国能源环境效率?我国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是否存在改善空间与潜力?我国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路在何方?本文将SBM模型与四阶段DEA方法结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科学地评价了我国30个省市地区2004-2012年间省际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基于非角度非径向的方法,考察了各地区投入与产出松弛量,并对我国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环境约束对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科学评价全要素能源效率必须把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引入到全要素能效测度之中。(2)随着时间发展,各省的能源环境效率存在“优者越优、劣者愈劣”的趋势,“马太效应”明显。(3)对松弛量的Tobit回归实证结果显示:GDP是改善能源环境效率的有利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是其不利因素,技术改进和环境治理则对提高能源环境效率无显著影响。(4)四阶段 DEA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能源环境效率有显著地影响,如果我们能剔除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各地处在相对公平的外部条件下,那么效率能得到有效改善。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优化空间与途径。